在欧美发达国家,前列腺癌居男性肿瘤发病率首位。现阶段我国前列腺癌的发病率及死亡率逐步升高,严重威胁着我国男性健康。据《2015年中国分地区恶性肿瘤发病和死亡分析》报告显示:2015年,估计全国新发恶性肿瘤392.9万例,其中前列腺癌为男性的第六大肿瘤,2015年新发病例约7.2万。
前列腺癌常被称为“沉默的杀手”,早期前列腺癌通常没有症状,部分晚期患者因骨痛而就诊。超过3/4的前列腺癌患者会出现骨转移,大约50%的患者初诊时就有骨转移的发生。前列腺癌骨转移以成骨性病灶为主。而且成骨性病灶以结构紊乱、不稳定的成骨性改变为主,并且成骨性改变和溶骨性改变同时存在。
前列腺癌骨转移好发于骨盆,其次为脊柱,颅骨转移者少见,在外周骨中最易转移至四肢骨,其中以股骨最为多见。骨转移灶会引起病理性骨折及脊髓压迫等症状。广泛骨转移患者容易出现疲劳、消瘦和贫血等症状,严重者可能出现全身器官功能衰竭。
前列腺癌骨转移治疗的目的主要是缓解骨转移灶导致的疼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预防和减少骨相关事件的发生。应采取多学科诊疗的模式,制定诊疗策略。主要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镇痛治疗、外照射放疗、放射性核素治疗、骨外科治疗以及微创介入治疗。
药物治疗包括内分泌治疗、化疗、靶向治疗、双膦酸盐和地诺单抗。其中双膦酸盐是恶性肿瘤骨转移的基础用药。对于前列腺癌骨转移伴有骨痛的患者,双膦酸盐可减少和推迟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mCRPC) 骨转移患者的骨相关事件发生。无论激素敏感性还是去势抵抗性均应考虑使用双膦酸盐类药物进行治疗。
图1 前列腺癌癌骨转移MDT治疗方案
双膦酸盐是焦磷酸盐分子的稳定类似物,可以抑制破骨细胞成熟、抑制成熟破骨细胞的功能、抑制破骨细胞在骨质吸收部位的聚集,并且可抑制肿瘤细胞扩散、浸润和黏附于骨基质。
双膦酸盐化学结构中与中心碳原子连接的侧链不同,双膦酸盐类药物的临床活性和功效也有所不同。双膦酸盐类药物按照分子结构侧链的不同分为三代,第一代是简单的P-C-P结构,代表药物是氯屈膦酸钠;第二代双膦酸盐侧链含有氨基,代表药物主要为帕米膦酸二钠和阿仑膦酸;第三代为具有杂环结构的含氮双膦酸盐唑来膦酸和具有饱和烃链的伊班膦酸钠,作用强度和疗效比第2代进一步提高。其中,对于骨转移伴严重骨痛的患者,伊班膦酸钠负荷剂量可快速缓解肿瘤骨转移引起的疼痛。
伊班膦酸钠侧链为饱和烃链,其分子空间结构相对较小,因此,肾脏安全性优于其它的静脉用双膦酸盐。临床研究显示:伊班膦酸钠注射液连续3天、6mg/天负荷剂量治疗激素抵抗性前列腺癌骨转移患者,用药3天后骨痛评分显著下降,89%患者疼痛明显缓解,其中25%的患者疼痛完全缓解,同时患者生活质量和体力状态均明显改善。另外,仅11%患者出现轻度上感样症状,未出现肾脏毒性,由此可见,伊班膦酸钠注射液连续3天负荷剂量使用具备良好的安全性。
伊班膦酸钠注射液连续3天负荷剂量用药方案已广泛应用于肺癌、乳腺癌等骨转移引起的严重骨痛,并被多个指南和专家共识推荐。伊班膦酸钠注射液连续3天负荷剂量使用能显著减轻骨痛,止痛起效快、维持时间长,并且可有效减少吗啡等阿片类药物的用量。同时,伊班膦酸钠注射液具备良好的安全性,连续3天负荷剂量使用时,并不会引起肾脏的毒性反应,是临床治疗前列腺癌骨转移引起的严重骨痛的一个新选择,可结合其它治疗方式应用于临床,让患者得到更大的生存获益。
参考文献:
《2015年中国分地区恶性肿瘤发病和死亡分析》 中国肿瘤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2019版) 中国癌症杂志2019年第29卷第8期
《前列腺癌骨转移多学科诊疗专家共识(2020版)》 肿瘤防治研究2020年第47卷第7期
Poster presented at the ASCO Prostate Cancer Symposium, Orlando, Florida, 17–19 February 2005